发布时间:2015-04-14
始于春秋战国时期,明代达到全盛,清代成为宫廷艺术形式之一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雕刻家陈祖章的“微雕橄榄核舟”,高1.6厘米,长3.4厘米,纵1.4厘米
立体微雕的历史非常悠久,据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记载,春秋战国时期,卫国有一位奇巧人能在棘刺上刻一只洗澡的母猴。从明代起,果核雕主要流行于广州、苏州、舟山、山东潍坊等地,工精艺巧,独具一格。果核雕技艺受果核本身的局限,只能以圆雕、浮雕为主。艺人们要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状、麻纹、质地,因材施艺,精心布局。
明代果核雕进入全盛时期,明代人称之为“鬼工技”。当时特别是橄榄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,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,作为佩带的装饰品,风行一时。清代,果核雕艺术长盛不衰,名家辈出。康熙年间有苏州金老(名不详),嘉定封锡禄;乾隆年间有苏州的宋起风、沈君玉、如意馆中广东籍名师陈祖章等,都是技艺超群之人。中科数控三维立体雕刻机助力三维雕刻发展。